2025年学院优秀考研学子——黄晟原

发布者:xxgc发布时间:2025-05-03浏览次数:10

基本信息:

黄晟原,人工智能学院通信工程毕业生,退役军人,考取了武汉工程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座右铭:不是与天赋竞速,而是把每个踉跄的脚印都淬炼成路标。就像暴雨中的爬山虎,每一次攀附都在重塑生长的方向

个人事迹:曾服役于中国空降兵部队,获得华为ICT大赛省级三等奖、个人单项优秀奖、院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

考研经验

在开始我的分享之前,让我们先达成共识:所有闪耀的成就背后,都矗立着与时间博弈的孤勇身影下面,我将备考过程中淬炼出的三把密钥,献给每一个渴望突破自我的追梦人。

1、用"知识熔铸法"替代"题海战术",搭建认知生态系统。不要错误的认为刷题越多越好,只刷题不总结只会浪费时间。作为通信的学生,面对《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变换像拼装精密机械般解构每个公式的物理意义。每晚睡前用思维导图重现当日知识脉络,如同程序员反复调试代码逻辑。当遇到棘手的傅里叶变换时,先手绘波形图建立直觉,再用Matlab仿真检验,最后回归教材溯源理论。这种立体化学习模式,会让你在冲刺阶段面对真题时,能像解锁密码箱般层层破解。

2、以"马拉松训练思维"分解宏观目标。把总分数拆成每月目标比如说数学要稳在120+,就每天早上起来推推公式,做两道例题“醒脑”;英语差就把手机锁屏设成单词表,有空就拿出来看看。目标别怕定高点,就算差一点,结果也不会太差。备考期间给自己列一个每日清单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当日的清单都必须按计划完成(当某天状态欠佳时,就切换至"恢复性训练"模式——精读两篇外刊或整理错题集)。

3、让"韧性生长"成为本能反应。考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与自己较劲的过程,期间你会无数次质疑自己,甚至崩溃大哭。但请记得,每一次擦干眼泪后继续前行,都是你韧性的累积。当遇到瓶颈期,不妨换个学习环境,比如去图书馆或咖啡厅,新的场景可能会激发新的灵感。学会享受这个过程,每一次克服难题,都是自我超越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