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生态环境产业学院)建于2002年,经过二十一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环境治理工程和生物应用工程领域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摇篮。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兼职教师54人,具有高级以上职称人数17人(占比专任教师47.2%),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40人(占比专任教师93.02%)。学院以“塑环工英才,育制药达人”为发展目标,着力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学院现设有环境工程和生物制药2个本科专业,拥有湖北民办大学唯一的2个院士工作站(李圭白院士、魏复盛院士),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与生物工程实验中心),省级大学生实验实训基地2个,省级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环境工程专业),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资源环境与智能化工程),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生物制药专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认定国家一流课程1门(污水处理工艺虚拟仿真实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省级一流课程4门(药剂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药理学);主持省级教改项目4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足球竞彩app排名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湖北省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承办“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和水处理技术项目湖北选拔赛,成为湖北省集训基地。

产教研创深度融合,持续改进办学模式

2021年5月,武汉工商学院、湖北相融检测有限公司联合湖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武汉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组建“生态环境产业学院”。产业学院作为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实体,以强化学生职业胜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整合各方创新要素与资源,推进“引企入教”,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打造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千湖之省的建设及长江大保护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学术氛围浓厚,科研促进教学

学院坚持产教融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目标、产业项目为载体,引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进行专业的新工科改造升级,将教学安排分层级、培养模式多样化、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业评价多维度有机融合,重视实践教学,形成“作业进成果、成果转专利、专利拓市场”的良好局面,同时也努力确保毕业生和终身学习者都有蓬勃发展所需的能力和技能。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获批十多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教师指导学生在国际知名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区SCI论文近30篇。

以赛促学,契合专业情景,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院积极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设有“长江生态讲坛”,开展“环保益起来”系列特色活动,组织各级各类竞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校友对母校总体满意度较高。

2018-2023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湖北省高校大学生生物技能竞赛、湖北省化学化工创新成果报告会、挑战杯等国家级、省级竞赛中斩获百余项奖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近30篇。

专业对接行业,人才服务企业,升学就业有保障

学院着力打造就业实习基地,已建立起一个拥有100 多家用人单位的企业用人资源库,并一直在不断更新、扩展,每个专业均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向社会常年输送高质量实习、就业人才。

学院每年邀请高校专家学者和知名机构定期举行“考研宣讲会”“考研分享会”“考研辅导会”等,为学生海内外升学考试保驾护航;学院至建校以来毕业升学率稳居全校第一,海外名校“双一流”大学录取通知简报频传。

李圭白院士在汤逊湖污水处理厂给学生现场讲授污水处理知识

李圭白院士、彭永臻院士与学生合影

魏复盛院士受聘为武汉工商学院客座教授

彭永臻院士受聘为武汉工商学院客座教授

世界环境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等专家到长江生态讲坛开讲献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中)、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总工程师穆宏强视察水深度处理设备

长江生态讲坛讲座现场

生态环境产业学院第一届理事会

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 环生学院代表队

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暨第 46 届世界技能大赛湖北省选拔赛集中总决赛 环生学院师生合影

选手在比赛中

实习就业双选会

2020年抗疫积极分子表彰

环保益起来系列活动

守护静思湖 志愿行动

学生党员朱家乐参加火凤凰支教与藏族学生一起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