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亚洲生商配送展举办、顺丰开通专线生鲜飞机、前华为荣耀总裁刘江峰创办生鲜电商Dmall、义乌快兔生活物流停业等消息接踵而来。有业内人士指出,生鲜电商是电商领域最后一片蓝海,但生鲜电商最难啃的“骨头”莫过于冷链配送。不管是自建物流还是委托第三方,都难以逾越各种成本问题。应用先进物流技术,利用自动化、智能化装备,发展智慧物流或可成为企业化解成本问题的一剂良药。
视点1:高成本成“硬骨头”
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物流装备、冷库建设等方面投入大,冷链物流关系到生鲜电商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其最难啃的“硬骨头”。这不是危言耸听,当下许多经营家电、图书、日用产品的电商企业在物流方面也从来不缺少问题,更何况冷链物流在运营中被赋予了更多“内涵”。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助理分析师孙璐倩在接受《现代物流报·智慧物流》专刊采访时谈道,生鲜电商面临的高成本问题,成为快速发展的障碍,企业切莫忽视这一问题,应积极面对。
软硬件投入较大
软硬件投入较大
孙璐倩分享了两组统计数据。一是,2013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130亿元,2014年全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达260元,增长100%,但主力生鲜电商企业体量小,并未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二是,2013年生鲜冷链宅配规模达39亿元,其中本来生活、顺丰优选等生鲜电商的配送加仓储成本一般占运营成本的20%~25%。
数据一显示了生鲜电商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多数经营维艰,投资者不敢轻易涉足;数据二则透视出软硬件投入大、成本高的事实,就算实力强大的企业亦需正视。暂不谈经营发展层面问题,单从解决生鲜电商、物流企业以及产业链上面临的软硬件成本等问题看,就需引起足够重视。
具体来说,软硬件投入大,体现在两大方面。首先,冷链物流设备设施投入大,配套不完善。由于生鲜产品易损耗,在时效性高的要求下,如不能按时配送到位,产品可能不再新鲜。所以,有必要将产品放置冷库低温储藏,并使用冷藏车、冰袋和泡沫箱等设备。在此情形下,生鲜电商寻求第三方物流合作实为上策。无奈的是,国内许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符合标准的少之又少,且多数属地域性企业,目前还没有能够覆盖全国范围的服务商。
其次,生鲜产品运输过程损耗更高,要做到保质保鲜,必须实行全程冷链。这需要先进物流系统支持,对于生鲜电商和物流公司来说,投入先进物流系统需要权衡成本与收益,如无批量订单优势和高附加值产品支撑,恐难实行。
相关企业盈利难
相关企业盈利难
京城知名冷链物流企业——北京快行线食品物流有限公司是较早介入生鲜电商的物流企业之一,其服务对象包括京东、1号店、沱沱工社等企业。公司营运总监赵久刚日前向《现代物流报·智慧物流》专刊记者分享行业现状时认为,冷链物流市场成本高是不争的事实,物流公司确有较高的投入,承担的配送风险较大,生鲜电商受此影响,更是举步维艰。
2013年的一天,赵久刚有过一次足球竞彩app排名生鲜电商配送的尝试。当时,为节约企业成本,公司无奈选用了一辆能够制冷的金杯车来配送生鲜电商的一单生意,车上配有一名熟练的配送助手。凭借自己对北京路况比较熟悉,赵久刚打算全力以赴应对这一天的配送工作。早晨8点左右,赵久刚亲自驾车出发,中间的送货过程基本顺利,几乎没有停顿。到了晚上8点半,他们终于完成了配送任务——26单。
26单,这就是当时的效率!若对于现在每天几百上千单的生鲜电商来说,跨区域配送效率,恐更难实现。赵久刚坦言,如果使用冷藏车配送效率就会很低,成本也就更高。因为一辆冷藏车的购置价格大约需要十几万元,加上每天在车辆司机和送货工上的投入,其成本比普通冷链配送高出许多。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实现盈收,势必要提高价格,不过,生鲜电商便难以承受。幸好,那时配送的海鲜产品价值较高,赢利空间相对较大。如果配送普通的水果和蔬菜,在客单量小、利润微薄、商品品质很难保障的情况下,生鲜电商的利润就更难以保证。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姚建芳肯定了生鲜电商由于物流配送时效性 、产品保鲜、包装等需求带来的一系列软硬件投入等成本问题。她认为,我国生鲜电商很少自建冷链物流,基本上利用第三方物流,智能化程度均不高。物流智能化可以通过智慧系统对同一批次订单分析,减少空闲时间碎片,增加订单合并率和连单率,整合共同配送资源,提高配送车辆的满载率;通过智能化和自动化的仓储体系,优化分拣体系,可实现订单的快速打包和发货。因此,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整合资源,如匹配最近的仓储或供应商,或许是降低生鲜电商物流成本和损耗率的关键。
同时,姚建芳也指出,利用先进的物流技术确能降低相应的损耗,优化物流系统,提高效率,但先进物流技术的投入成本仍不可小视,企业要充分做好规划
视点2:“冷链变冷端”待解
视点2:“冷链变冷端”待解
生鲜电商面临的软硬件成本问题亟须化解,一些存在许久的行业弊病也同样要引起重视。深圳市易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黄滨在接受《现代物流报·智慧物流》专刊记者采访时提道,“冷链变冷端”现已成为冷链物流的顽疾,生鲜电商也必须直面。
问题浮现引发关注
何谓“冷链变冷端”,简单说就是在全程冷链配送中,确实存在个别物流公司只有在接货和交货时开放冷气,而中间运输环节并不开放冷气。这样,两端供冷,中间无冷,直接造成了“冷链变冷端”现象。
为何冷链运输领域会出现这一问题? 黄滨向《现代物流报·智慧物流》专刊记者介绍道,在冷链运输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全程制冷,不按协议操作等现象,有的司机为了节省燃油,便停掉冷气。
虽然一般情况下的失信,不一定导致产品马上变质,但却加快了生鲜产品变质的速度,使生鲜经营企业面临巨大经营风险,这一现状在业内已被多方诟病。一般来说,导致这一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货主企业缺少全程监控系统,难以做到实时监控产品的温度变化,实施全程冷链。当然,断链还可能是冷链运输的价格偏低等原因导致。
其实,断链的原因还可能存在于搬运和装卸环节。由于车辆停靠搬运作业时,冷库和冷藏车之间存有一段距离,如果此操作过程持续时间过长,产品不能有效得到冷藏,就可能融化或变质。黄滨分析道,这种断链情况一般较少出现,最常见的断链还是出现在运输途中。因为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解决这一问题不光要考虑司机的原因,还要考虑承运企业的原因。
实时监控必须加强
在招标过程中,对于冷链物流企业来说,其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不一,生鲜企业面对参差不齐的服务商,在没有标准衡量的情况下,只有简单粗暴运用价格手段来决定选择供应商。而价格有高有低,物流企业一时也难以证明自己怎样能够尽职尽责、保质保量地按全程冷链要求完成配送。既然如此,生鲜企业选择报价最低的服务商合作也就显得合情合理。“此时,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经济学规律就会出现,认真执行合同、严格进行全程制冷的承运商,无法在成本上与不能保障全程制冷的企业竞争,最终‘冷链变冷端’现象出现,使冷链运输市场又多了一重安全和诚信问题。”黄滨说道。“冷链变冷端”是冷链物流客观存在的问题,如果在冷链运输行业真正实现温度看得见,使温度有据可查,对于货主方来讲,可以直接把每一次运输作业的实时温度记录作为支付运费的重要依据。如果运输过程中出现了温度超标,货主方就可以采取惩罚措施,震慑违规行为,进而规范行业发展。
对于生鲜企业来说,加快应用智能化手段实现全程冷链,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生鲜产品损耗降低,品质得到更大的保障,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如今,北斗导航、物联网、移动互联技术迅速发展,温度传感器、声光报警、电子标签等应用已接近成熟,在运输车辆上布置实施装置,通过透明化管理系统,完全可以实现实时监控。
企业对于物流自动化、数据采集方面的布置和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实现智慧物流也比较遥远,但保证全程监控,建立回溯机制,让整个供应链更健康,采用实时监控系统确实很有必要。
目前,运输过程透明化管理系统在医药物流领域应用较广泛。而食品、生鲜流通领域正在探索前进,在标准化建设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待完善的基础上,生鲜电商利用物流实时监控系统,将是提高产品品质,保障物流效率的有效手段。“针对冷链运输开发的易流云平台,已经为业内700多家冷链运输企业的10481台冷链运输车辆提供服务。具体的做法就是用各种传感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对运输过程的温度信息、货物信息、车辆信息等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实时地向管理者、向货主展示,也为司机和物流公司备份,证明冷链品质的同时积累自身的信誉。”黄滨向记者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