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学院讯(通讯员侯东凯)4月8日,武汉工商学院文法学院的5名学生收到了黄家湖社区居委会的感谢信。5名学生均来自新闻专业,分别是17级的瞿白云、李曼、张滨淏,18级的王梅、袁灏宸。3月18日,他们5个人自发地组建了一个线上宣传小分队,主要为黄家湖社区第七网格的志愿者们撰写采访稿。截至4月初,小分队总计写稿14篇,稿件发表于荆楚网媒体和洪山共青团公众号。
主动请缨 以笔战疫
谈及为什么要成立这个小分队,大家的出发点是不约而同的。
王梅说:“1月23日武汉封城以来,我们就时刻关注着此次肺炎疫情的发展。作为在武汉读书的大学生,武汉就相当于是我们的第二家乡。虽然此时身在异地,但我们也很想竭尽所能地为武汉做点什么。得知新闻系主任毛毅老师在黄家湖社区第七网格当志愿者,我们便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将我们的想法告之于他。老师对我们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和支持,鼓励我们用新闻人的文笔去记录这场真实的抗疫战。”
于是,王梅便联系新闻专业的其他几个学生,大家一拍即合,在3月18日成立了一个宣传小分队。小分队的5个人,有的是预备党员,有的是党校结业的学员,还有的是专业成绩优异的学生。
毛毅老师是素材的提供者,从选题到策划,老师很尊重宣传小分队的想法。分队成员内部推选负责人李曼加入到黄家湖社区第七网格志愿者群里,由她为我们提供新闻线索,安排选题。
在采写过程中,小分队的每个人会进行交流、探讨。志愿者有很多,哪些是具有代表性的?怎样取得采访对象的第一手资料?稿子应该怎样写,怎样突出人物的亮点?写完了之后要不要投稿?怎样联系投稿媒体?这些都是宣传小分队需要思考的问题。新闻写作需要有一定的时效性,为了能尽快写完,宣传小分队的每个人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会提高效率。李曼会随时跟进分队的采写节奏,按时督促与提醒。
当看到自己写的文章能够在媒体上发布且浏览量破千,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群默默付出的志愿者和基层工作人员时,大家都感到很欣慰。
志愿服务 感动常存
袁灏宸:“志愿者们在白天里都很忙,我们只能在晚上与他们取得联系,但他们人都很好,会挤出时间来配合我们的工作。”
王梅采写的一篇《武汉高校老师当起社区志愿者,为抗疫贡献力量》一文发表在荆楚网媒体,相同内容不同标题的《疫情下的一家人》发表在洪山共青团。这是王梅第二次在校报以外的媒体上发表文章,她有些激动也很开心。
王梅:当我问到志愿小组组长郑勇峰是否害怕这场疫情的时候,他回应道:“现在我才懂得了过去打仗为什么战士都那么勇敢了,因为真正上了战场,你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那一瞬间,我眼泪夺眶而出。
“我采访的对象中有一个网格员,她叫万筱枫。万阿姨的腿脚不是很好,走路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利索。一开始第七网格还未组建志愿者团队的时候,她一个人要负责七网格里所有的住户,每天的工作量很大。”
在和万阿姨的交流中,瞿白云被基层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深深感动。“其实平日里的万阿姨是一个热爱生活、喜欢读书的人。我从她的朋友圈里看到,她时常会分享一些自己创作的诗句和读书心得,不过疫情暴发以来,万阿姨的朋友圈就停止更新了,最后一条朋友圈还是2019年12月30日。”
李曼采访的是一名从孝感老家逆行回汉抗疫的退伍老兵胡正昉。“胡正昉叔叔每天的工作是为社区搬运、配送物资,看手机的时间很少。为了让我尽快完成采访,每天在物资配送之余用语音和我交流。有一次,我听见语音消息那边传来气喘吁吁的声音,我猜测叔叔应该是刚配送完物资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急忙接受了我的采访。”这一细节让李曼记在了心上。

采访后写稿是一件神圣又很繁琐的事情。王梅说道:“码字图快乐,但文章需要一遍遍地修改。”
瞿白云在谈及写稿时也说道:“写完稿子之后,我们会给毛毅老师看,老师会给我们提一些修改的意见,修改无误后再用邮件发给洪山共青团公众号。推文发布出来以后,如果文中有修改的地方,我们会与自己的原稿进行比较,改得好的地方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宣传小分队的成员张滨淏自身也在做志愿者。“在突发事件中,新闻人应冲锋在前,记录时代的情绪和人民的遭遇。这是一次特别的锻炼机会,也是我作为新闻学子的本职所在。”
采访对象里,有一些志愿者和工作人员是老党员。瞿白云:“在和她们的接触中,这些前辈们为我们预备党员作出了表率和榜样,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我们这些学生也更加坚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武汉重启定会生机勃勃。不论秋夏,我们也终究会回到校园的怀抱中。”
专业实践 学院特色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最美诠释。文法学院的新闻学专业在2019年被列入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在此之前,2012年和2013年也相继获批湖北省重点培育本科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在这场抗疫战中,文法学院共有11名学生志愿者,学生写出的报道也发在了各种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平台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文法学院的专业实践是分不开的。

第三学期专业实践是文法学院的一大特色。每年暑假,学院鼓励、号召并安排学生去报社、电视台、传媒公司等单位实习,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少学生表示第三学期是很能锻炼人的,能为日后走上社会岗位做好准备,厚积薄发。
社区居委会送来的感谢信,既是对文法学院新闻专业教学实践的肯定,也是对这5名新闻学子志愿服务的表扬,更是对所有新闻学生的激励。“我们会继续学好专业知识,坚持新闻理想,秉承职业道德,力所能及地为身边的人发声。用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倾听,用手中的笔去记录社会上的真善美。”宣传小分队的5名学生坚定地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