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讲座主要内容:大资管背景下的保险机构风险管理:政策及实务
讲座中,吴博先生围绕行业、政策、实务、趋势四个关键词,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对保险行业的发展历程、风险管理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首先,吴博介绍了保险行业现状。从我国保险行业总资产规模来看,其规模持续扩张,但扩张速度从2017 年开始明显收缩,从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野蛮生长到可持续增长,保险业开始回归风险保障。虽然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但是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距国际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从我国各资管子行业对比来看,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位居银行理财、信托理财之后,为第三大重要资管行业;从我国保险资金配置结构来看,2012年起,监管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不断拓宽,保险资金配置结构也明显改善,尤其是银行存款等占比逐步降低,非标等另类投资异军突起,逐步占据了三分之一以上份额;从保险资管产品规模及结构来看,主要产品业务类型为债权投资计划、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从保险资管业务特点来看,产品端主要服务于保险体系内,运作相对较为规范,而投资端定位于私募,投资范围相对较广,更加追求稳定性的绝对收益。
其次,吴博先生提到,在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负债端根据风险大量、风险分散、风险选择原则,进行保险产品开发及定价、销售、核保、理赔等来承保利润;资产端则基于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在监管允许范围内进行保险资金运用获得投资收益,从而使风险收益达到均衡。
吴博指出,保险资金特点在于稳定性强、久期长、规模大。上游资金端方面,目前大部分来源于母公司保险资金,但对母公司的依赖度逐步降低。上游资金来源逐步多元化,以银行理财、养老金和企业年金为代表的第三方资金逐渐成为重要资金来源;下游资产端方面,保险资管资金主要对接债券、股票、基金、非标、不动产、股权及相关资管产品等。债券投资以长期配置为主,整体偏好长期投资、价值投资。非标资产主要投向信托计划、基础设施债权计划和不动产债权计划,以信用资质良好的主体为主,绝大部分主体为外部评级AAA级;股票投资则以大盘蓝筹股为主,较为强调稳定性和高分红。
再次,吴博先生援引英国特许保险协会对风险管理的定义,即风险管理是通过组织、计划、安排、控制各种业务活动和资源,以消除各种确定事件的不利影响。吴博强调,风险管理可以规避资产端、负债端可能的损失,并且改变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为保险公司创造价值,是保险公司风险定价的依据和业务发展的原动力,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体现了其核心竞争力。
吴博指出,保险机构风险管理政策框架,即三个驱动因素。一是监管驱动,保险公司要满足偿付能力监管等基本的行业监管要求;二是业务驱动,保险公司本身以特定风险为经营对象,是通过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进行补偿或给付的特殊行业,保险产品本身与风险息息相关;三是经营驱动,经营活动依靠承担风险带来回报,其能否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直接决定了经营成效。
吴博同时还指出,不同于银行业的巴塞尔协议,保险业尚未形成全球统一的偿付能力监管规则。所以,在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推动和各国实践下,目前初步形成了三种主要监管模式:美国风险资本制度(RBC)、欧盟偿付能力II、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偿二代,C-ROSS)。吴博重点从体系发展历程、三大支柱(定量资本要求、定性监管要求和市场约束机制)、监管规则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在他看来,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是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更是当前国内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需要遵循的监管体系。
此外,吴博还从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风险偏好体系及传导、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各类专业风险管理等方面分享了如何落实风险管理,满足监管要求。吴博进一步强调了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其中第一道防线是最重要的。在各类专业风险管理方面,保险公司主要有七大类风险。其中,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属于量化风险,由定量资本要求监管,而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属于难以量化的风险,则由定性监管要求监管。
最后,吴博先生对保险机构风险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他认为,未来保险业资产规模有望超越信托业,成为第二大资管行业,而保险业资产规模扩张对风险管理能力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监管标准的升级会进一步驱动风险管理的精细度和敏感度。同时,未来长期利率下行和市场不确定性可能对资产端风险管理形成挑战,由于业务需要和风险倒逼,未来科技赋能将通过数字化风控支持风险管理的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