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新闻中心讯(记者 林子)此次讲座,黄海涛先生首先简单介绍了信托的起源和定义。他将信托概括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因为信任、所以托付”。如果严格定义,所谓信托,就是委托人将其资产委托给受托人,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对受托财产进行管理、运动或处分。信托的结构框架是委托人设立信托,受托人运用信托财产并获得信托收益,随后向受益人分配信托收益的架构安排。
在这个饶有趣味但又不乏学术严谨性的开场白后,黄海涛具体讲解泛资产管理时代中信托的定位。他指出,资产管理参与主体包括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资管等。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如结构化产品、资管类产品和QDII等;信托公司有单一信托、集合信托、财产管理类等业务;基金公司有公募基金、基金专户(特定资管)、其他金融机构合作产品;证券公司有定向资管、集合资管、其他金融机构合作产品等业务;保险资管有保险资金直投、客户委托资金、资管产品、专项资管计划等;期货公司的资管业务有面对单个和多个客户投向金融市场。在存在诸多业务交叉,架构又纷繁的金融市场中,信托行业仍然有很强的竞争力。数据表明,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信托行业资管规模位列第二位,仅次于银行理财规模。
黄海涛也指出,信托业的蓬勃发展背后,也有诸多新动向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对比同比数据发现,GDP季度增速与信托资产规模增速保持了较高的相关性,2013年以来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865,由此从统计上印证了信托业与宏观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紧密关系。不仅如此,受托管理资产的结构也不断优化,集合资金信托占比上升,由于集合资金信托对行业受托管理要求相对更高,其规模和占比的持续增加,反映出行业受托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融资型信托占比下降。
即使存在上述新的动向,黄海涛对信托业的发展充满乐观。在他看来,信托业的资产管理具有其他竞争对手尚不具备的独特优势:第一,各类金融机构资管业务本质上体现为信托关系;第二,信托的制度灵活;第三,信托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与银行、券商、基金相比,信托公司在主动投资管理和专业投资能力方面占据较大的优势,它一边抓住大型机构投资者的多元资产配置要求,一边积极对接私募投行业务,把机构资本源源不断输送到实体经济中,实现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信托公司行业定位清晰,确立了资产管理业务作为信托的主要特色,有别于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及其他机构,并且要充分发挥链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产业市场的优势,提供综合经济管理能力。
基于对行业深刻的认识,黄海涛还着重讨论了新形势下信托行业的发展趋势与转型方向。他首先回顾了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53年建国初期的探索阶段,由接管改造、重组新设到彻底停办;第二阶段是1979年至2001年高度银行化的混业经营阶段,由恢复初期、全国性整顿、全面整顿到调整;第三阶段是2001年至今信托业务的分业经营阶段,通过了《信托法》,为信托业提供了制度基础,并且加强信托公司的信托职能,限制了其以自有资金大量从事投资业务的能力。他特别指出,十九大以来,信托公司发展面临基础产业发展转型困难、行业发展环境突变、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监管环境趋严、私募融资市场收窄、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不够、信托资产功能发展不均衡等众多压力,需要进行转型。而新型融资业务、私募投行方向、资产管理方向、资产市场方向、财富管理方向等五大方向构成信托业务未来的布局方向。
他认为,新型融资业务方向是基于互联网高速发展基础上对控制风险途径的创新,由传统的融资方提供抵押转变为信息化中后台处理系统,互联网数据的不易篡改、物流与资金信息的闭环监控使得信托公司掌握企业真实风险成为可能。私募投行方向的转型是开展投行业务,可以使得信托公司实现对财富端和资产端的主动管理,更好地满足企业全产业链融资需求。资产管理方向是利用股权加债权模式,能够为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资本市场方向转型是为上市公司提供全套的投融资标准化产品方案,围绕上市公司及大股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类融资需求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重点品种有股票质押、可交换债、定向增发、员工持股计划等。财富管理方向是对接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为他们进行资产管理,为高净值客户资产提供法律保障,在这方面信托公司有先天优势。实现信托公司的顺利转型需要一系列保障机制护航,如法人治理结构保障、资本保障机制、人力及组织保障机制、风控保障机制等。他认为信托公司转型要脚踏实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达到转型目的。
最后,黄海涛先生对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提出展望。他表示,信托公司应明确资产管理业务的定义、分类标准和统一监管,打破刚性兑付,控制资管产品的杠杆水平,抑制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让信托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