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系召开课程达成度评价专题教研活动

以案例为镜,精准对标“学生学到了什么”

发布者:hsxy发布时间:2025-09-22浏览次数:10

9月18日13:00,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制药系在1117会议室举行“课程达成度评价”专项教研活动。学院教学督导、系部全体教师参会,活动由生物制药系主任陈卓主持。

一、理论课案例:《药剂学》对标“能设计、会评价”

杨文婷老师以《药剂学》“缓控释片剂设计”章节为样本,现场汇报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匹配表。

数据说话:上学期90名学生中,80%达成“能根据药动学参数设计释放曲线”的二级指标,但“能预测体内外相关性(IVIVC)”指标达成度仅62%。

问题剖析:杨老师用量化表逐题溯源,发现学生失分集中于“IVIVC模型验证”步骤,暴露出统计软件操作短板。

改进举措:新增工作坊,将方案设计实操嵌入理论课,同步升级形成性评价——课后作业由“标准问答”改为“方案设计+同伴互评”,预计下一轮目标达成度提升至80%。

二、实验课案例:《基因工程实验》聚焦“结果可重复、思维可迁移”

韦琴老师带来“PCR引物设计及电泳验证”实验模块达成度报告。

三维评价:技能维度(操作得分)达成度92%;情感维度(实验态度)达成度95%;而“实验失败原因分析”高阶思维维度仅68%。

学生画像:现场播放两段“实验失败”录像,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找出“模板DNA降解”与“引物二聚体”两大真因。

改进方案:

① 引入“预实验”环节,学生须提前提交引物特异性预测报告,教师签字后方可进入正式实验;

② 建立“失败案例库”,将历届异常电泳图归档,供学生“找不同”;

③ 实验报告新增“可重复性声明”,学生须填写三次独立重复实验的CV值,培养科研严谨性。

三、督导点评:把“达成度”做成闭环

学院督导乐薇教授充分肯定“用数据说话”的教研氛围,并就“评价—反馈—改进”闭环提出三点建议:

目标指标要“上挂下联”: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教学大纲、试卷命题必须四线合一,避免“教考分离”;

评价方式要“多元混合”:除量表、测试、问卷外,可引入“思维导图+口头答辩”,捕捉学生隐形收获;

改进成效要“可追踪”:建议两位老师于在下一轮开课时提交“再评价”报告,用同一量表测量学生,验证改进措施的真实增量。

四、师生共识:让评价成为“加油站”

课程达成度评价情况与学生的沟通后,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馈。2022级学生高倩智子表示:“以前只关心实验分数,现在老师把失分点拆给我们看,才知道‘思维短板’在哪里,感觉学习更有方向了。”

杨文婷老师感慨:“达成度评价不是‘揭短’,而是帮教师看见学生真正的‘会’与‘不会’,下一步我们将探索把IVIVC案例做成虚拟仿真项目,让学生反复练。”

五、后续部署:从“两门课”到“全体系”

陈卓主任总结,生物制药系将在10月底前完成全部必修课程达成度“再审核”,重点盯住达成度<65%的指标点,实行“一课一策”跟踪改进,切实推进专业建设“质量革命”。

陈卓主任做总结点评

此次教研活动以两门课为“麻雀”,精细解剖、举一反三,为构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