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同学提出的‘双氢青蒿素片’处方优化方案很好,还可以进一步尝试对药品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大家推进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要去思考和探索如何在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同时,优化制备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药品的市场竞争力。如何改良处方,提升制剂的稳定性。”
近日,武汉工商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药剂学》课堂上,2019级生物制药专业学生依次分享了对双氢青蒿素片、泽布替尼胶囊、维生素C 泡腾片、复方丹参滴丸等制剂的优化方案,杨文婷副教授逐一点评了每个项目组的成果,为同学们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不久前,这门课程被湖北省教育厅认定为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她牵头建设的生物制药教研室也被湖北省教育厅评为2020年省级教学团队。
引入药企真实案例,设计项目学习情境
“药剂学这门课应用性非常强,要求学生接到一个制剂项目,首先要知道从哪里切入,这样的项目设计及实操能力对求职和今后的工作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制药行业生态的复杂性,学生在校期间很难全程参与药物研发和生产的全过程,导致不少同学合理设计制剂的能力欠缺。”杨文婷介绍说,为此《药剂学》课程组从2013年就开始积极探索和改进项目式驱动教学。
经过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需求、相关岗位职业任务的分析,杨文婷副教授从中提炼出课程学习的工作任务,以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载体,在武汉爱民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长联来福医药有限公司、武汉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帮助下开发设计项目学习情境。以制剂的处方设计、工艺设计和质量控制方案设计与优化为主线,针对《药剂学》课程涉及的液体制剂、注射剂、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缓控释制剂5个模块,分别设计了若干项目选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项目任务,递进式培养学生分析—评价—设计—创新等专业能力。
据了解,在注射剂模块,该课程引入了足球竞彩app排名生物制药实习基地武汉爱民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真实案例——“七叶皂苷钠粉针剂的制备”。结合学生在该企业实习的情况,杨文婷副教授指导同学们进行市场调研、处方与工艺设计、质检方案制定,并小组合作完成了制剂通用注册文件的撰写,让大家深入体会制药行业“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以及智慧制药行业从“经验制药”向“科学制药”、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等发展趋势。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明确“学习线路图”
但仅仅是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不容易与课程、与教师建立起情感联系,学习动机较低。因此还需要通过多元化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杨文婷的带领下,《药剂学》课程组探索出了一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尤其是在线教学工具的应用给予了学生更明确的“学习路线图”和聚焦问题讨论的平台。
据了解,学习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之前,杨文婷都会在超星学习通平台选取中国药科大学相关教学视频,同时上传趣味性、实用性兼具的短视频、文本资源、测试题,让大家自主线上学习,支持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项目设计。课堂上,则结合案例和项目任务展开深入讲解,当学生理解了药物制剂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初步的处方分析能力之后,再围绕项目展开资料查询和梳理、方案设计和展示,小组间提问答辩等。
同学们相互协作完成项目任务的情况,都会在学习通平台的讨论区域随时记录。结合讨论情况,杨文婷不仅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项目完成进度,还能利用学习通的资料上传和话题讨论、设置专题学习等功能,给与大家足够的支持,帮助大家解决学习困境,高效完成项目任务。
线上线下多元教学互动,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学生与专业、学生与课程之间建立深入的情感联结,使学生愿学、会学、学好。
谈及完成项目任务的感受,该专业吴春燕同学分享说,“围绕固体制剂模块——双氢青蒿素片优化设计这个项目,我和团队小伙伴们分工协作,在知网、药房网等网站查询文献资料,进行市场调研,研究设计处方和工艺优化方案,实验检测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因素,学习撰写相关技术文件。这一过程不仅让我们巩固了理论知识,更是深入体会到了屠呦呦女士及团队在发现青蒿素过程的韧劲儿、钻劲儿和敢劲儿,激发了我们对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传承和民族自信的信念,激励我们要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去探究专业知识。”
翻转课堂,让学生做“主角”
随着项目驱动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有机结合越来越成熟,项目实践和翻转课堂成为《药剂学》课程线下活动的亮点。
翻转后的课堂上,学生会展示分享项目实践的成果,这是经过个人、小组、团队思考协作、实验、讨论得来的。所以在翻转课堂展示的时候,不仅能够快速发现存在的问题,还能够进行分析并适当提出解决方法,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意识。
在采访当天的课堂上记者看到,项目小组准备充分,讲解流畅,PPT制作水平较高,在自评和互评环节,学生们踊跃发言。
对此,该班舒文杰同学深有感触,“大家对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充满好奇,都主动参与线上学习和线下活动。第一次分享项目实践成果,我们精心设计了PPT,娓娓道来的讲解,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之前熬夜查询文献资料的艰辛、反复实验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
杨文婷欣慰地告诉记者,“通过课内项目设计与课外项目实践的拓展融合,同学们先后完成了‘箬叶缓释补水材料的开发及在面膜上的应用’‘绿原酸分子印迹冰胶聚合物的制备’‘不同产地厚朴的蛋白质指纹图谱研究’‘吴茱萸生物碱多指标优化提取新方法的探索’等产品开发及工艺优化项目。其中,‘吴茱萸生物碱多指标优化提取新方法的探索’项目成果2020年6月发表在了北大核心期刊《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9年药剂学课程后期,锁进猛同学接到这个项目后,很快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制定研究方案,泡在实验室反复实验,撰写实验报告。”该实践项目的实训指导老师龚乃超介绍说,课堂翻转之后,角色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为项目实践中真正的主体,教学效果也大幅提高。
此外,2020年疫情期间,团队教师云上组织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完成了“新冠肺炎大杀器药物科普视频制作”“利用过期的家庭常备药处理花植不良生长的装置设计”“有机色素的浪漫’旅行’”等项目作品。
“这些多元教学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工艺设计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质量控制意识,而小组讨论和组间互评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经过这样一个个实践项目的锻炼,学生们一步步向着智慧制药行业工艺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的成长目标靠近”,杨文婷副教授满怀期待的说。(中国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