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特约记者 吕君)10月16日上午,机关直属第六支部全体党员在樊良副书记带领下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参观,深受教育,感想深刻。
按照步行路线,党员团队先参观了新辛亥革命博物馆。踏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中国室内最大的壁雕——《共和之基》。
步入第一展厅,进入晚清中国部分。两侧的条约墙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看着这12个不平等条约,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愤恨。当时的清朝政府被外国列强分割得支离破碎。要知道“落后了,就得挨打!”
1840年6月,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里,资本主义列强不断地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大量掠夺、侵略,使中国一步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一展厅后面展示戊戌政变后,1900年,唐才常、秦力山等在汉口组织自立军。预定8月9日在鄂、徽、赣、湘同时起兵,拥护光绪皇帝重新当政,但因经费不济、未能统一行动而失败。
自立军起事失败后,唐才常被捕于汉口,并在1900年8月22日就义于武昌紫阳湖畔。唐才常汉口被捕历史事件的复原场景中,唐才常被绳索反手捆绑,在紫阳湖畔的草木间不屈地瞻望远方,慷慨激昂。让我们倍感敬佩。
根据孙中山自述十三岁随母往夏威夷岛,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以真人比例还原的场景。1878年,13岁的孙中山随母从香港前往夏威夷檀香山,开始求学、行医、开创革命事业的历程。孙中山赴檀香山历史事件复原场景中,站立的少年孙中山和端坐着的母亲在轮船上,凝神远眺大海,船下沿灯光闪耀,声光电融合,产生波光粼粼的效果。1894年11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创建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被确定为同盟会纲领。
在博物馆里,尤其让我们惊叹的就是这个展现首义前夜的场景。我们仿佛进入了武昌城内的小巷,耳边传来一阵阵狗吠声和蛐蛐叫。暗夜中弥漫着重重杀机,我们似乎看到了起义士兵在悄悄地走动,听到了他们在干大事之前的窃窃私语。1911年10月10日那晚惊心动魄的一幕如在目前。当晚7时许,城外塘角辎重队纵火为号,8时许,城内新军工程营八营革命党人打响首义第一枪,新军官兵和军事学堂学生等纷纷响应,迅速占领楚望台、控制中和门,部署攻打湖广总督署的战斗。
180度环幕影院,放映的是专门为辛亥革命博物馆拍摄的影片《武昌首义》,还原了武昌起义的全过程。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场战役。
辛亥革命,它结束了中国长达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民主共和新时代,使中国历史步入民主主义革命的新进程。那些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先烈,为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他们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敬佩和学习。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