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载德 以法养德

发布者:dzsw发布时间:2019-12-19浏览次数:722

       10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出系统布局。“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强化道德建设的法治保障,进而实现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和融通互补。法治对道德的保障作用,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

       以法载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凝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要求,彰显了制度正义。法律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始终植根于一个国家的民情与道德之中。法治是由一套价值观念体系、制度规范体系和执行程序体系共同构成的,它本身就蕴含着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要求以良法奠基善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针对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积极引领立法工作,及时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大力推动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尊老爱幼、保护英烈、规范权力等方面的立法。2013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以上的规定也被解读为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2017年,《民法总则》将英烈保护、见义勇为、诚实信用等纳入规定范畴,明确宣告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立法目的;2018年,《英雄烈士保护法》以专门法的形式对英烈保护相关事宜作出全面细致的规定;同年,《监察法》通过,将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纳入监察范围,旨在打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引导清正廉洁社会风气。而在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中,明确提出力争经过5到10年时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指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全面体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体现到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公共政策制定修订、社会治理改进完善中,为弘扬主流价值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