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根本性要求。因此,关注关心学生成长,真正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时时处处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服务,越来越成为当今高校办学理念的主导声音。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在创业教育中特别注重挖掘学生自身潜力,引导学生自觉提高“替代成本”,学子在创业之路上的不断出彩,成就了这所大学异彩纷呈的创业教育。
号称“职场多面手”的毕业生赵翔认为,求职者应该学会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管理学上有一个基本概念叫做“替代成本”,就是要抓住某个别人替代不了的“点”,只有替代成本越高,在任职单位的个人价值和地位才会越高。赵翔这番话映衬了他的母校在育人上已经明显有别于“生产标准件”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他们注意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真正做到了把学生当人看、当人来培养,在创业教育中自觉将引导学生开挖各自不同的潜质为己任,于是激活了学生各自的“替代成本”。
创业教育“挖潜”不仅仅在于将学生当成巨大的资源,该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通过“盘活存量、内部挖潜”,探索实施“五个融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专题培训、科技竞赛、校园文化打造成全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环境。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各类资格证书考试,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是当今高校的普遍做法,但这所足球竞彩app排名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们在创业准备的顶层设计上提出了“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要求,专设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拨出专项创新创业基金,设立创新学分,聘任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担任创业导师。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在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资源,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多有出人意料之举。比如特邀海外名师授课,开设“管理双能实验班”打造企业家训练营,引导学生社团关注社会,要求学生参与率达到90%以上,电子商务学院甚至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开网店,学生还未毕业允许其进入企业岗位等等。这样的创业教育真正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和抗挫能力,所以即便是在最难就业年,他们培养的学生依然是职场的“香饽饽”。其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对三本院校、高职院校和地方院校办学无疑有着诸多启发意义。(胡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