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大学生与传统文化的乡村之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3-09浏览次数:5060



  ■通讯员 狄奥 蓝静 罗袁璐

两条栩栩如生的“中国龙”欢腾跳跃,摆出“五角星”、“金元宝”、“立龙”、“龙柱”等各种造型,赢得现场200余名村民的大声叫好。元宵节之际,武汉工商学院师生来到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熊河镇两桥村,以舞龙表演拉开了该校“元宵节送传统文化下乡”活动的序幕。在送传统文化下乡的同时,大学生还开展了志愿者服务活动,并通过走访村民,了解根植于传统中的乡土文化的情况。

引:离开麻将桌 走进传统文化

57岁的陈东升是村里有名的文化人,他用数码摄像机记录下了学生们表演节目的全过程。他兴奋地说:“村里需要这样健康的文化活动,今天很多平时以打麻将为娱乐的村民也过来看演出了。”

演出现场,大学生带来了“家风三句半”、咏春拳、书法展示等传统文化节目,两桥村村民们也拿出绝活,带来了精彩的舞龙和腰鼓表演。大学生带来的传统文化节目和村民的本土节目交汇在一起,让这个元宵节变得更加喜庆、热闹、文化气息浓厚。

“村里好久没有这样的文化活动了。”82岁的老人陈正祥虽然前不久中风了,但听说村里有文化节目,他还是拄着拐杖早早和老伴一起来到活动现场。隔壁洋湖村的刘婆婆听说有庆元宵演出,也相约着和邻居们一起赶来。

“我是第一次看到乡村气息如此浓厚的腰鼓表演。”大学生张典兴奋地说。

演出结束后,大学生还为村民准备了猜灯谜、送元宵、制作剪纸、教授咏春拳、送“福”字、送花灯等互动活动,村民则教大学生玩起了腰鼓。

融:志愿服务 以爱的名义相遇

两桥村是湖北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中武汉工商学院的驻点村,该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来观看节目的多数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大学生为两桥村的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老党员、困难户家门口挂上灯笼、贴上对联、送去“福”字和汤圆。

今年刚满一百岁的刘金秀老人,26岁的时候老伴儿就去世了,她一个人养育了5个儿子1个女儿,还带大了13个孙子和2个重孙,如今家里已是五世同堂。

大学生来到刘金秀老人家里,但是她已经没有听力,也不能说话,只有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她的小儿媳陈凤莲也已经71岁,多年来一直悉心照料婆婆的饮食起居。陈凤莲向大学生讲述了从百岁老人身上传承下来的“勤劳朴素、尊老爱幼”的美德和家风。

“以前家里很苦,年轻人都忙着务农,婆婆一个人含辛茹苦带大了家里的孩子。现在婆婆年纪大了,全家人就一起悉心照料她,这是我们家世代沿袭的吃苦耐劳、懂得感恩和孝顺的家风。”她说道。

“元宵节是家人团圆的日子,我们想在节前为村民送去温暖和关爱,让他们过一个喜庆的节日。在这里,我们也感受到了乡土文化和淳朴家风。”大学生郭怡帆说。

“孩子们都在外面,你们来看我,我很高兴啊,感谢党的好政策……”空巢老人刘婆婆高兴地接过大学生送来的汤圆。

武汉工商学院党委书记陈伟说:“大学生在元宵节和雷锋日前夕送文化、送温暖下乡,使志愿服务的精神得以弘扬,使传统的文化得以传播,使村民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取得了党建互联、文化共建、情感相融的效果。”

传:复兴传统 与乡土文化相依

农村传统节日文化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地方特色文化,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大学生挨家挨户走访了100多名村民。他们发现,除了春节、清明节比较受重视外,其他节日已经逐渐淡出该村村民的生活。88%的村民认为,忙于务农或打工而疏忽节日是主要原因。

“2000年前后,村里兴起打工潮,除了过年团聚外,一年只回来一次,更别谈过节了。”今年38岁的村民黄芳一语道出了节日文化濒危的根源。她告诉志愿者,此前她和丈夫在外地打工了10年,一年只回家一次。

“元宵节伢们在外面,我们老人还怎么团圆?”63岁的向钰珍老人叹息道:“以前伢们在家的时候,元宵节一起吃汤圆、喝米酒、放鞭炮,好热闹啊!”

“经济条件改善让村民喜欢上打牌,有线电视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各种节目,打工潮的兴起让村民对城市文化更感兴趣。”陈东升这样认为。他说,2000年以前,农闲时村民还聚在一起听说书、看皮影戏、花鼓戏、看电影,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看电视、打牌。腰鼓舞是村里唯一的娱乐文化活动,也只有3年的历史,舞龙队也是刚成立,而且腰鼓队和舞龙队一般只会在春节的时候派上用场。

对于乡土文化的消逝,多数村民表示叹息。64.1%的村民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继承发扬;13%的村民认为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了、保守了;还有7.7%的村民对传统文化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90%以上的村民都表示仅凭个人力量无法做到。陈东升认为,要繁荣和发展乡土文化,守住传统文化的根和源,需要政府的保护、引导和经济支持。

张典也对如何传承乡土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乡土文化的传承要靠政府、人民、媒体、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主导,在行动上呼吁、宣传,在资金上、政策上支持、保障,我们青年大学生更有责任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进行呼吁和宣传,唤起大家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责任编辑 林倩]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