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徐啸寒 通讯员陈俊)昨日,武汉工商学院新闻中心公布了一项抽样调查结果:约41%的寒假打工学生遭遇了被克扣工资、延迟发放报酬、劳动时间延长等被坑的经历。
该项调查在武汉工商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的200名学生中进行。湖北中医药大学大三学生李翠,寒假在某酒店当服务员,合同约定每晚9点下班,但因为生意火爆,她常不能按照事先约定的下班时间下班,每天平均加班两小时以上,却几乎没有加班费。
许多学生找工作是通过中介,中介与用人单位的圈套较多。武汉工商学院大三学生陈聪通过中介介绍,前往广州某工厂打工,最终领工资时,他的工资比同去的没有通过中介的兼职者少近500元,而这少了的部分就是中介的佣金。“公司以员工怠工、产品有瑕疵等各种理由克扣工资,实际上这些工资都进了中介公司的口袋。”他说。
调查显示,65%的学生没有与雇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34%的受害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在劳动时间、工作方式、工资结算方式、劳动保护、加班费等方面的表述不明确。湖北中医药大学大三学生杜惠丹,寒假曾在某百货公司做促销员,兼职前用人单位口头表示工资按每天70元算,每月末发工资。但因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最终发工资却是按每天40元算,没有合同约束,她只好吃哑巴亏。
在权益遭受侵害后,79%的被调查学生选择自己忍受损失,11%的学生选择私下与同学一起解决,只有10%的同学会向有关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多数被调查者说,主要是因为维权过程繁琐、维权成功可能性不大而放弃维权。
武汉工商学院文法学院副院长范红霞提醒说,大学生打工在选择用人单位或中介时,一定要详细了解对方的具体情况,选择正规的单位或中介介绍。应尽量和对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工作的过程中注意保留证明工作的证据,如用工协议、考勤记录、工作证等。在权益受到侵害时,除了协商解决外,也可以通过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咨询、投诉或通过诉讼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 童睿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