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琴台号”游船上,学生们在长江大桥前激情跳跃见习记者 任勇 摄
本报讯(记者黄洁莹 实习生柳夏)乘坐游轮亲近江水,逆江而上至江夏金口水域,参观武汉保卫战中抵抗日寇的中山舰。昨日,“百万大学生看武汉”邀请了50名武汉大学生,走了一趟江城“红色之旅”。
昨日上午10时30分,来自武汉工商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的50名学子,从武昌红巷登上游船。
聊起中山舰,绝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去参观。中午11时30分,游轮抵达江夏金口的中山舰景区。“中山舰原名永丰舰,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船厂订购的,1913年完工返国,被编入北洋政府海军。”在博物馆讲解员王菁的带领下,大学生们开始零距离接触中山舰。
1938年10月,京、沪沦陷后,武汉成了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山舰奉命参加武汉保卫战。1938年10月24日15时许,当中山舰巡航在湖北金口江面时,突遇六架敌机轮番攻击。舰长萨师俊等25人在作战中牺牲。中山舰舰尾等处要害部位中弹,沉没在波涛之中。
“看,这个右舷中部凹进去的十字形豁口,还有船头驾驶舱旁边的弹孔,都是那场战争留下的伤痕。”讲解员介绍,1997年中山舰被打捞上来,随后的修复保留了这两处战争创伤。
听到这段讲解,这支大学生队伍沉默了,纷纷拍下这两处伤痕。“我家在浙江嘉兴,临海,清末开始就抗击倭寇经历海战。在武汉看到中山舰,再次感到了战争的残酷。”武汉工商学院大一新生左芸翡感叹。
“一路上,我拍了很多张照片,这一张最让我难忘。”武汉工商学院大二学生吴张正达说,“在武汉一年多,从没想过来中山舰,这次武汉游真的很值得,因为历史的伤痕不能忘却!”
随后,大学生们参观了从中山舰上打捞出来的文物展品。铭牌标识、武器装备、舰载设施和生活用品一一俱全,保存至今的手枪、桌椅、餐具甚至汽水,都让学子们惊叹不已。
下午2时30分,学子们带着难忘的记忆和不舍,乘船返航。“中山舰,我们会带更多的同学来看你!”
特写>>>
“豪华”记者团记录红色之旅
昨日,在中山舰游览的红色之旅中,一支拿着采访本、带着录音笔、扛着摄像机、举着照相机的队伍特别引人注目。他们24人是武汉工商学院的校园记者团。
“我们都是大学生记者、编辑,分别来自校报记者团、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我们要把这次武汉游记录下来,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武汉。”武汉工商学院大三学生王亮是校园电视台的台长,这次带了3台摄像机、1台DV、10名同学,阵容很“豪华”。
在三楼观光台上站稳后,校园记者编辑们就“开工”了。王亮找好角度,开始拍摄,“这个视野特别开阔,把长江的壮阔拍出来。回去剪辑好给同学们看”。
中山舰实习讲解员:我也是一名武汉大学生
昨日,50名大学生参观了中山舰博物馆,而为他们做讲解的姑娘王菁,也是一名武汉大学生。
大学生们刚走进中山舰博物馆,一头长发、清秀可爱的王菁就拿着话筒迎了上来。“其实,我也是一名大学生。”王菁羞涩地介绍自己。她是华中师大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大三学生。
8月,王菁和一名同学一起申请了中山舰博物馆讲解的实习工作。王菁是地道的武汉人,20岁了才第一次来到中山舰博物馆,了解了它的历史,就被震撼了。“我当时就决定在这里做实习讲解员,把这段历史讲给更多人听,让武汉的红色文化传播出去!”
[责任编辑 谭梦娟]
